荊門浮舟望蜀江

荊門浮舟望蜀江朗讀

春水月峽來,浮舟望安極?

正是桃花流,依然錦江色。

江色綠且明,茫茫與天平。

逶迤巴山盡,搖曳楚云行。

雪照聚沙雁,花飛出谷鶯。

芳洲卻已轉(zhuǎn),碧樹森森迎。

流目浦煙夕,揚(yáng)帆海月生。

江陵識遙火,應(yīng)到渚宮城。

李白 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后人譽(yù)為“詩仙”。祖籍隴西成紀(jì)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葉城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 李白 存世詩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(dāng)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(jì)念館。

譯文注釋

譯文

早春三月,江水洶涌,經(jīng)過三峽中的月峽,滾滾而來,我在荊州的江面上放舟游蕩,極目遠(yuǎn)望。

江面上桃花漂浮,就像故鄉(xiāng)錦江一樣,春意盎然。

江水明亮碧綠,浩浩蕩蕩,沸沸洋洋,與天平齊。

兩岸的巴山逶迤護(hù)水而來,在荊州地界已經(jīng)與地平齊,倒是楚地的水汽蒸騰,結(jié)出巍峨搖曳的云山。

沙灘上正在用沙沐浴的大雁只只雪白,出山谷覓食的黃鶯漂亮得像花兒一樣飛舞。

翠綠的沙洲仿佛圍繞游船轉(zhuǎn)動(dòng),洲上的綠樹熱情地向我張開了臂膀。

放眼望去,江浦上水汽氤氳云集,海上的明月與白帆一起冉冉上升。

看到江陵城墻上的燈火,就知道快到渚宮城了。

注釋

荊門,即荊門山,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。蜀江,指今四川省境內(nèi)的長江。

月峽,即四川巴縣的明月峽。峽上石壁有孔,形如滿月,故稱。

望安極,怎么能望到盡頭呢?即一望無際的意思。

桃花流,即桃花汛,指桃花盛開時(shí)候上漲的江水。

錦江,岷江流經(jīng)成都的一段河流,也稱“府內(nèi)河”。

逶迤,曲折連綿的樣子。巴山,即大巴山,綿延于川、甘、陜、鄂四省邊境。搖曳,緩慢地飄蕩。楚云,荊門古時(shí)屬楚國,故稱荊門一帶的云為楚云。兩句意為:曲折綿延的巴山至此完全消失,荊門上空云彩在緩慢地飄動(dòng)。

“雪照”兩句意為:白沙如雪,映照著集聚的雁群;楊花飄舞,出谷之鶯自在地飛翔。

卻,退。卻已轉(zhuǎn),指小船繼續(xù)前進(jìn),芳洲已退向另一方面。

碧樹,綠樹。森森,樹木繁盛的樣子。迎,迎面來到。

流目,游目,放眼四面眺望。浦,水濱。煙夕,云煙彌漫的傍晚。

海月,這里指江月。

遙火,遠(yuǎn)處的燈火。渚宮,春秋時(shí)楚成王所建別宮,故址在今湖北江陵縣?!敖辍眱删湟鉃椋航隉艋疬b遙在望,該是到渚宮城了。

創(chuàng)作背景

公元758年(唐肅宗乾元元年)春天,李白終因參加永王璘的幕府獲罪,流放夜郎(今貴州桐梓縣一帶)。公元759年(乾元二年),詩人在長流夜郎途中,行至夔州(今四川奉節(jié)縣)白帝城,遇赦得釋,于是乘舟東下,行至荊門(今湖北宜都縣西北)寫了這首清雄奔放的名作。

詩詞推薦

扁舟入浙,便有家山意。全勝軺車駕邊地。愛官塵不到,書眼爭明,稱壽處,春傍梅花影里。
平生丘壑志,未老求閑,天亦徘徊就歸計(jì)。想疊嶂雙溪,千騎弓刀,渾不似、白石山中勝趣。怕竹屋梅窗欲成時(shí),又飛詔東山,謝公催起。

尺一催歸白玉京,浮云偏妒月華明。鳳凰遠(yuǎn)舉弋何慕,鶗鴂爭鳴草不馨。

館列翹才難致仕,杖攜靈壽莫扶傾。重瞳不見賈山久,猶駕軺車作德星。

滿目溪山筆下成,山邊山外有溪聲。憑君欲領(lǐng)溪山趣,但向綠榕橋上行。

清甘一派古祠邊,昨日親烹小鳳團(tuán)。

卻恨竟陵無品目,煩君粗鑒為嘗看。

窗影江光四面開,虛空無處得生埃。依依山頂云飛去,隱隱海門潮上來。

噴雪浪搥藏鶴冢,落花風(fēng)掃煉丹臺(tái)。吸江亭上多時(shí)坐,誰信茶甌勝酒杯。

山川不記何年別,城郭應(yīng)非昔所經(jīng)。

欲駐征車終日望,天河云雨晦冥冥。

朱陵桃子千年實(shí),楚國連城三獻(xiàn)非。鳳翥乍書花自雨,龍睛才點(diǎn)畫能飛。

迎霜破雪是寒梅,何事今年獨(dú)晚開。應(yīng)為花神無意管,故煩我輩著詩催。

繁英未怕隨清角,疏影誰憐蘸綠杯。珍重南鄰諸酒伴,又尋江路覓香來。

衣冠早日見升平,談?wù)撚喝萁永铣伞R?/p>

花枝婭姹搖春風(fēng),紛紛蜂蝶爭繁叢。我來提壺飲花下,閑愁如雪皆消融。

枝頭黃鳥聲更好,似惜春光怨春老。少年樂事那復(fù)得,只今空憶長安道。

救人無術(shù)廿載中,歸來兩鬢已成翁。故交如花漸凋落,欲話衷曲誰人同?

且拚爛醉花陰臥,明日呼童掃落紅。

一色青松幾萬栽,異香薰路帶花開。
山門欲別心潛愿,更到蜀中還到來。
到處逢山便欲登,自疑身作住來僧。
徒行至此三千里,不是有緣應(yīng)不能。

記從論畫每謙辭,高眼于人寡索疵。與辨微芒折毫發(fā),幾曾贗鼎混真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