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人大全

[宋代] 彭次云
彭次云,名構(《宋詩紀事小傳補正》卷二),以字行,甌寧(今福建建甌)人。仁宗嘉祐二年(一○五七)進士。神宗元豐四年(一○八一),以秘書丞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。哲宗元祐三年(一○八八),為成都路轉運使,旋改淮南路轉運使。四年,徙京西路轉運副使(同上書卷四三五)。七年,權發(fā)遣江淮荊浙諸路發(fā)運使(同上書卷四七五)。今錄詩四首。

[宋代] 陳睦
陳睦,北宋詞人。字和叔,一字子雍,莆田人,徙家蘇州。陳動之之子。嘉祐六年(1061)進士第一。及第后任過潭州知州。熙寧三年(1070),秘書丞。召試,授集賢校理。出為兩浙提點刑獄,拜監(jiān)察御史。元豐間,累遷史館修建,改鴻臚卿。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,移知潭州卒。宋神宗元豐元年(1078),派遣安燾為左諫議大夫,陳睦為起居舍人出使外國。他們在明州(今浙江寧波一帶)造兩艦,一艘名為凌虛致遠安濟,一艘名為靈飛順濟,皆稱作神舟。自定海起航,向大洋彼岸駛去?;貋頃r,國人歡呼出迎。宋徽宗把袍笏玉帶賞賜給他們,對安燾、陳睦褒獎有加。招待他們住在皇帝行宮,名為順天館。取尊順中國如天之意。

[宋代] 張鑄
(892—963)河南洛陽人,字司化。性清介,不事生產(chǎn)。五代后梁末帝貞明三年進士。仕后唐為金部郎中,上言縱民墾蒔荒田,從之,遷考功郎中。后周時累官秘書監(jiān),判光祿寺。宋初加檢校刑部尚書。美姿儀,善筆札。及卒,身無兼衣,家鬻其服馬園圃以葬。

[宋代] 孫沖
趙州平棘人,字升伯。第進士。授將作監(jiān)丞,累遷太常博士。河決棣州,受寇準命按視,還言:徙州動民,不如塞河為便。遂知棣州。從秋至春,凡四決,皆塞之。除殿中侍御史。移知襄州。又以侍御史為京西轉運,塞滑州決河,權知滑州。累擢刑部郎中,歷湖北、河東轉運使,知河中府、潞州、同州,所至以強干稱。官至給事中。

[宋代] 向宗道
向宗道,字元伯,河內(今河南沁陽)人。英宗治平元年(一○六四),權御史臺推直官(《宋會要輯稿》刑法五之二四)。神宗熙寧三年(一○七○),以職方郎中權發(fā)遣廣濟河都大輦運司公事(同上書食貨四五之一)。今錄詩四首。

[宋代] 嚴蕊
嚴蕊(生卒年不詳),原姓周,字幼芳,南宋中葉女詞人。出身低微,自小習樂禮詩書,嚴蕊淪為臺州營妓,改嚴蕊藝名?! ?em>嚴蕊善操琴、弈棋、歌舞、絲竹、書畫,學識通曉古今,詩詞語意清新,四方聞名,有不遠千里慕名相訪。

[宋代] 吳端
吳端,字子方,號湖山樵隱,永嘉(今浙江溫州)人。曾為翰林書藝局藝學、硾紙待詔(《摛文堂集》卷五《翰林書藝局藝學吳端可翰林書藝局硾紙待詔制》)。孝宗淳熙十五年(一一八八),為平陽郡王府教授(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七之四三)。事見《東甌詩存》卷七。今錄詩四首。

[宋代] 譚知柔
鎮(zhèn)江府金壇人,字勝中,一作勝仲?;兆谡投?一作八年)進士。授宣州大平丞,泰州興化令,以平盜功改通判邵州。高宗紹興七年為宗正丞。終秘書少監(jiān)。善為詩,尤工絕句。有《華陽居士集》。

[宋代] 釋覺阿上
釋覺阿上人,俗姓滕,日本國人。年十四得度受具,習大小乘有聲。年二十九,屬商者自華回,言禪宗之盛,遂奮然拉法弟金慶渡海,拜靈隱佛海禪師。次年秋,辭游金陵,抵長蘆江岸,聞鼓聲忽大悟,返靈隱,作五偈述所見,辭佛海東歸,住睿山寺。為南岳下十六世,靈隱佛?;圻h禪師法嗣?!都翁┢諢翡洝肪矶?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二○有傳。今錄詩五首。

[宋代] 郭思
(?—1130)宋河南溫縣人,字得之。郭熙子。神宗元豐五年進士。歷官通義大夫?;兆谛椭袨榍伉P路經(jīng)略安撫使,歷帥三路。高宗建炎中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致仕。工雜畫。有《瑤溪集》。

[宋代] 莫將
莫將(1080—1148),字少虛,譜名文硯。生于宋神宗元豐三年(1080)四月二十日。修水漫江人,宋代名臣。少虛得蔭于父,歷任縣令有功,紹興七年(1l37),提升為太府寺丞,翌年再次擢升為徽獻閣侍制京畿都轉運使,遷工部侍郎名譽禮部尚書兼侍讀奉使,繼晉工部尚書任京西宣諭使。不久拜敷文閣學士知明州提舉、江州太平觀,繼福州和廣州知府。少虛在朝以學問自結,主知太上屢授嘉獎。后赴邊疆抗衛(wèi)金兵。高宗紹興十八年(1148)十月初十,卒于官。終贈端明殿學士,葬江西新建縣五諫鄉(xiāng)新城里,修水漫江鄉(xiāng)尚豐有衣冠墓。

[宋代] 陸埈
(1155—1216)高郵人,字子高。高宗建炎初,與兄塤徙秀州崇德。光宗紹熙元年進士。授滁州教授,尊禮老成,作興小學,人皆趨學。遷兩浙轉運司干辦公事。后除秘書省校書郎,攝濠州。改知和州,養(yǎng)士厲俗,修倉浚河。罷為主管建寧府沖佑觀。有《益齋集》。

[宋代] 歐陽守道
(1209—?)吉州人,初名巽,字迂父,改名后字公權,晚號巽齋。理宗淳祐元年進士。授雩都主簿,調贛州司戶。江萬里創(chuàng)白鷺洲書院,首聘其講學;后應吳子良聘為岳麓書院副山長。又因萬里薦,入為史館檢閱,授秘書省正字,累遷著作郎兼崇政殿說書。有《巽齋文集》。

[宋代] 曲端
(1091—1131)鎮(zhèn)戎軍人,字正甫。以蔭入仕。長于兵略。歷涇原路將,與西夏戰(zhàn)有功,擢知鎮(zhèn)戎軍。高宗建炎初,率軍拒犯涇原之金兵。累官涇原路經(jīng)略安撫使。張浚宣撫川陜,拜端川陜宣撫處置使司都統(tǒng)制。金兵又犯涇原,坐不出兵策應,貶官。恃才自用,樹敵甚多,終為張浚所殺。后追謚壯憫。

[宋代] 釋了一
釋了一(一○九二~一一五五),號照堂,俗姓徐,明州奉化(今屬浙江)人。年十四于大云寺出家。年十六,從廣壽梵光法師習天臺教。后師從妙湛思慧禪師。游方遍謁耆宿。后住石泉寺,改圣泉寺,又被知福州葉夢得迎至黃檗道場。繼歸臥雪峰故廬。又出住云門,遷法石,返西湖雪峰庵。高宗紹興二十四年(一一五四),詔住徑山能仁禪院,次年卒,年六十四。為青原下十四世,雪峰妙湛思慧禪師法嗣。事見《鴻慶居士集》卷三二《徑山照堂一公塔銘》,《嘉泰普燈錄》卷一二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六、《補續(xù)高僧傳》卷一一有傳。今錄詩二十首。

[宋代] 釋法恭
釋法恭(一一○二~一一八一),號石窗叟,俗姓林,明州奉化(今屬浙江)人。幼于棲真禪院祝發(fā),師事則韶,徽宗宣和七年(一一二五)受具戒。歷住光孝、能仁、報恩、雪竇、瑞巖諸寺。孝宗淳熙八年卒,年八十。為青原下十四世,天童宏智正覺禪師法嗣。事見《攻愧集》卷一一○《瑞巖石窗禪師塔銘》,《嘉泰普燈錄》卷一三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四、《補續(xù)高僧傳》卷九有傳。今錄詩五首。

[宋代] 傅亮
亮(374-426年),字季友,北地郡靈洲縣(今寧夏吳忠市)人,南朝宋大臣,東晉司隸校尉傅咸玄孫。博涉經(jīng)史,尤善文辭。初為建威參軍,為桓謙中軍行參軍。義熙中,累遷中書黃門侍郎 [1] 。劉裕即位,遷太子詹事,中書令,封建城縣公,轉尚書左仆射。宋少帝即位,進中書監(jiān)、尚書令,領護軍將軍,尋行廢立。宋文帝即位,加散騎常侍、左光祿大夫、開府儀同三司,進爵始興郡公。元嘉三年(426),遭誅,時年五十三。

[宋代] 李時亮
郁林州博白人,字端夫。仁宗嘉祐間進士。神宗熙寧九年,以植州錄事參軍改武職,為供備庫使,移知廉州,有政聲。嘗獻平邊十策,又疏論時政得失。累遷檢校散騎常侍,兼御史大夫。善屬文,工詩。與陶弼賡和,有《李陶集》。

[宋代] 吳柔勝
(1154—1224)寧國宣城人,字勝之。孝宗淳熙八年進士。差嘉興教授。為御史劾救荒擅放田租,且主朱熹之學,由是閑居十余年。寧宗嘉定初遷國子正,始以朱熹《四書》教諸生。遷太學博士、司農(nóng)寺丞。出知隨州,改湖北運判兼知鄂州,救荒全活不可勝計。后以秘閣修撰奉祠。卒謚正肅。

[宋代] 費琦
費琦(一○二七~一○八○),字孝琰,成都(今屬四川)人。仁宗皇祐中進士。初仕興元府戶曹參軍,遷知合州赤水縣、定州安喜縣。神宗熙寧中通判蜀州、綿州,官至朝散郎。元豐三年卒,年五十四。事見《凈德集》卷二四《朝散郎費君墓志銘》,《宋史翼》卷一九有傳。今錄詩四首。

[宋代] 李定
(1027—1087)宋揚州人,字資深。少受學于王安石。登進士第。為定遠尉、秀州判官。對神宗問青苗,極言其便。熙寧八年,出知明州。元豐初,權御史中丞,論蘇軾熙寧以來詩文攻擊時政,怨謗君父,逮軾赴御史臺獄窮治,為當時著名文字獄。后歷至戶部侍郎,出知青州,謫居滁州。

[宋代] 田晝
陽翟人,字承君。田況從子。以任為校書郎。知西河縣,有善政。與鄒浩以氣節(jié)相激勵?;兆诮ㄖ芯竾?,入為大宗正丞。曾布數(shù)羅致之,不為屈。請知淮陽軍,歲大疫,日挾醫(yī)問病療人,遇疾卒。

[宋代] 李迪
(971—1047)宋濮州鄄城人,祖籍趙郡,字復古。真宗景德二年進士第一。歷將作監(jiān)丞、翰林學士。熟知陜西駐軍及糧儲,為真宗賞識。天禧間,歷給事中、參知政事、集賢殿大學士。與丁謂不和,出知鄆州。仁宗初反對立劉氏為皇后,貶衡州團練副使。后復相。復與呂夷簡交惡,貶官。卒謚文定。

[宋代] 張幼謙
張幼謙,浙東人。與鄰女羅惜同生于理宗端平間。稍長,兩人相戀,多有詩詞贈答。后因家貧,女另適富室辛氏,告官后才結為夫婦。明年幼謙登進士第,仕至通判。事見《彤管遺編續(xù)集》卷一七。

[宋代] 梅澤
梅澤,字說之,吳郡(今江蘇蘇州)人?;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?,為官,行役陜西(《金石萃編》卷一四三)。宣和二年(一一二○),以朝請大夫知歙州,四月到官,十月召還(宋《新安志》卷九)。今錄詩四首。

[宋代] 趙時煥
趙時煥(一二○一~一二五七),字文晦,初名時敏,字克勤,晉江(今福建泉州)人。魏王廷美九世孫(《宋史·宗室世系表》二三)。寧宗嘉定十三年(一二二○)進士,授侯官尉。理宗淳祐五年(一二四五)除秘書郎,國史院編修、實錄院檢討(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八)。八年,出知撫州,移端州,改廣西提刑。寶祐三年(一二五五)提舉江西茶鹽司。五年卒,年五十七。著有《恥齋雜稿》,已佚。事見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卷一五八《趙克勤吏部墓志銘》。今錄詩四首。

[宋代] 盧鉞
盧鉞,字威節(jié)(一作威仲),閩縣(今福建福州)人。理宗淳祐四年(一二四四)進士(《淳熙三山志》卷三二),調建昌軍學教授(《宋史翼》卷一七)。景定五年(一二六四)除秘書郎。度宗咸淳三年(一二六七),遷著作郎(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八)。五年,擢給事中(《宋史》卷四一六《馬光祖?zhèn)鳌罚?。出知隆興府(清雍正《江西通志》卷四六),官終戶部尚書(清乾隆《福建通志》卷三五)。今錄詩五首。

[宋代] 潘若沖
潘若沖,早年事楚馬氏(《沅湘耆舊集》卷一七)。宋太宗太平興國初,官于桂林(《詩話總龜》前集卷二六引《雅言雜載》)。六年(九八一),以右贊善大夫授維揚通理(《騎省集》卷二六《崇道宮碑銘》)。雍熙初,知零陵(清嘉慶《零陵縣志》卷一四)。今錄詩五首。

[宋代] 孫載
蘇州昆山人,字積中。英宗治平二年進士。為河中府戶曹,薦知德清縣,皆有惠政。遷知考城縣。歷廣東、河北、淮西使者,知海、沂、婺、亳諸州,治務大體,時號循吏。徽宗大觀中以朝議大夫致仕。卒年七十五。有《易釋解》及文集。

[宋代] 徐儼夫
徐儼夫(1200-1260),浙江溫州平陽縣沙崗派人,宗祠鳴山徐氏宗祠,(墓址浙江溫州蒼南縣觀美鎮(zhèn)桃湖村)。字公望,號桃諸。宋理宗淳祐元年(l241)辛丑科狀元。徐儼夫中狀元后,曾于淳祐九年(1249)以添差通判紹興軍府除校書郎。十年,授秘書郎。十一年,以秘書郎進官著作佐郎,兼靖惠王府教授。不久,兼刑部郎官,任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。十二年,任秘書丞,兼職依舊。葬所今觀美鎮(zhèn)嶺腳村山下。徐儼夫為官剛正,不畏權貴。曾因直言忤怒丁大全被罷免,遂杜門不出,潛心學問。景定中(1260—1265),理宗下詔起用,拜為禮部侍郎。徐儼夫才高學廣,以文章名著于當時,其詩詞佳作在文壇頗有名氣。

[宋代] 舒雅
(?—1009)宣州旌德人,字子正。第進士。久仕南唐李氏。歸宋,為將作監(jiān)丞,后充秘閣校理。善屬文。太宗太平興國中,參與編纂《文苑英華》。淳化中,校定經(jīng)史諸書。真宗咸平末,出守舒州,秩滿乞致仕,掌靈仙觀。在觀累年,以優(yōu)游山水吟詠自娛。卒年七十余。

[宋代] 釋智鑒
釋智鑒(一一○五~一一九二),號足庵,俗姓吳。滁州全椒(今屬安徽)人。初依長蘆真歇了禪師,后為大休宗玨禪師器重,住明州雪竇寺。光宗紹熙三年卒,年八十八。為青原下十五世,天童大休宗玨禪師法嗣。事見《攻愧集》卷一一○《雪竇足庵禪師塔銘》,《嘉泰普燈錄》卷一七、《五燈會元》卷一四、《補續(xù)高僧傳》卷一○有傳。今錄詩十二首。

[宋代] 釋祖欽
釋祖欽(一二一六~一二八七),號雪巖,閩之漳州(今福建漳州)人。五歲出家,十六薙染,十八行腳。初參雙林洎、妙峰善、石田薰諸老,無所發(fā)明。聞天目禮住凈慈,懷香請益,亦無所入。遂上徑山謁無準師范禪師,依師范最久。理宗寶祐元年(一二五三),初住潭州龍興禪寺,后歷住湘西道林禪寺、處州南明佛日禪寺、臺州仙居護圣禪寺、湖州光孝禪寺。度宗咸淳五年(一二六九),住袁州仰山禪寺。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,年七十二。有《雪巖祖欽禪師語錄》四卷,收入《續(xù)藏經(jīng)》。事見《語錄》,《續(xù)燈存稿》卷四有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