韋皋的詩詞(3首)

韋皋(746年—805年9月13日),字城武。京兆萬年(陜西西安)人。唐代中期名臣,韋元禮七世孫,韋賁之子,出身京兆韋氏,排行第二十三。代宗廣德元年(763年)為建陵挽郎。大歷初任華州參軍,后歷佐使府。德宗建中四年(783年)以功擢隴州節(jié)度使,興元元年(784年)入為左金吾衛(wèi)大將軍。貞元元年(785年),韋皋出任劍南節(jié)度使,在蜀二十一年,和南詔,拒吐蕃,累加至中書令、檢校太尉,封南康郡王。順宗永貞元年(805年)卒,年六十,贈太師,謚忠武?!度圃姟反嫫湓娙住?
人物生平
韋皋出身“京兆韋氏”,唐代宗大歷初年,從建陵挽郎任上調(diào)補為華州參軍,累官被授為使府監(jiān)察御史。宰相張鎰出任鳳翔隴右節(jié)度使,上奏薦舉韋皋為營田判官,得任殿中侍御史,臨時署理隴州行營留后事務(wù)。
建中四年(783年),涇原軍進犯京師,德宗逃往奉天,鳳翔兵馬使李楚琳殺死張鎰,率鳳翔府城叛變,歸附于叛臣朱泚,隴州刺史郝通投奔李楚琳。此前,朱泚從范陽入朝任職,命甲士隨從自己入京;后來朱泚任鳳陽節(jié)度使,罷職以后,留下范陽的五百名士卒戍守隴州,而由原朱泚部下舊將牛云光督率他們。這時朱泚既已率叛軍包圍奉天,牛云光便假托有病,請求韋皋擔(dān)任統(tǒng)帥,而暗中策劃叛亂,準(zhǔn)備擒獲韋皋前去投靠朱泚。韋皋的部將翟曄探聽到了這件事,報告韋皋預(yù)做準(zhǔn)備,牛云光知道事情泄漏,便率領(lǐng)他的兵卒投奔朱泚。行至汧陽,遇見朱泚的家奴蘇玉正要到韋皋那里去,蘇玉對牛云光說:“太尉(朱泚)已登上了皇帝寶座,派我持詔書前去任命韋皋為御史中丞,你可率兵返回隴州。韋皋如果接受任命,就是我們的人;如果不接受,他不過是個書生,可以算計他,事情沒有不成的。”牛云光便掉轉(zhuǎn)旗號迅速奔赴隴州。韋皋迎上去慰勞他們,先接納蘇玉,受了偽詔,才問牛云光道:“當(dāng)初不告而別,現(xiàn)在又回來,這是為什么呢?”牛云光說:“原先不了解公之心意,所以偷偷離去;知道您有新的任命,現(xiàn)在才又回來。希望和您一道盡力奠定功勛,同生共死?!表f皋說:“好呀!”又對牛云光道:“肩負(fù)重大使命的人若不懷欺詐,就請交出武器甲仗,使城中的人免去畏懼、懷疑,方可入城?!迸T乒獍秧f皋當(dāng)作書生,而且認(rèn)為他這番話可信,便將弓箭、兵器、甲仗盡數(shù)交出,韋皋接收之后,便讓他的軍隊進城。次日,韋皋在郡府屋舍中設(shè)宴犒勞蘇玉、牛云光的士卒,在兩邊廊下埋伏了甲士,酒過一巡,伏兵齊起,將叛軍全都?xì)⑺?,砍下牛云光、蘇玉的腦袋以示眾。朱泚又派家奴劉海廣前去任命韋皋為鳳翔節(jié)度使,韋皋斬了劉海廣和他的三個隨從,留下一個讓他回去向朱泚報信。德宗下詔任命韋皋為御史大夫、隴州刺史,設(shè)置奉義軍節(jié)度使以表彰他。韋皋派遣他的堂兄韋平和韋弇相繼進入奉天城,城中的人聞知韋皋有準(zhǔn)備,士氣倍增。
韋皋在庭中筑起高臺,涂抹牲血,與將士們盟誓道:“上天不憐恤百姓,國家多難,叛臣伺機盜占宮廷,而李楚琳也煽動兇徒,攻陷城邑,所施殘酷暴虐,延及本使,既然不能侍奉皇上,又怎能體恤百姓。我因此心情憤激,沒有安寧的閑暇,誓和大家一起竭誠擁戴王室。凡是和我一起盟誓的人,同心協(xié)力,順天行事,掃除頑兇,先祖在天之靈,必會在幽冥中贊賞。言辭誠信則志同道合,正義相感則心齊力協(xié),粉骨碎身,決不回頭。若有改變心志的,神靈將擊殺他,禍及子孫,決無族類遺存?;侍旌笸粒?dāng)驗證此言?!庇峙扇说酵罗笤?。十一月,加授檢校禮部尚書。
興元元年(784年),德宗返回京師,征召韋皋為金吾衛(wèi)將軍。不久升為金吾衛(wèi)大將軍。
貞元元年(785年),韋皋官拜檢校戶部尚書,兼成都尹、御史大夫、劍南西川節(jié)度使,以替代張延賞。
由于南詔與吐蕃和好,吐蕃人入侵,必以南詔作為先鋒。貞元四年(788年),韋皋派遣判官崔佐時進入南詔,勸說令他們歸順王化,以脫離對吐蕃的依附。崔佐時到達(dá)蠻國羊咀咩城,其國王異牟尋欣然接待,崔佐時代表朝廷請他們同吐蕃絕交,派遣使臣向朝廷進貢。當(dāng)年,韋皋讓東蠻首領(lǐng)驃傍、苴夢沖、苴烏等相繼入朝。南蠻自巂州陷落后,成為吐蕃的臣屬,繼絕朝貢前后共二十余年,到這時又重新通好。
貞元五年(789年),韋皋派遣大將王有道挑選精兵進入吐蕃境內(nèi),和東蠻一起,在從前巂州的臺登北谷將吐蕃的青海、臘城兩節(jié)度打得大敗,斬殺二千人,生擒籠官四十五人,那投身崖下深谷而死的不計其數(shù)。吐蕃將領(lǐng)乞臧遮遮是吐蕃的一員勇將,長期成為邊患,自從擒住乞臧遮遮之后,吐蕃的城邑柵寨沒有不投降的,幾年之內(nèi),終于收復(fù)了巂州,韋皋因戰(zhàn)功而被加授吏部尚書。
貞元九年(793年),朝廷修筑鹽州城,因為擔(dān)心遭吐蕃偷襲,便下詔命韋皋出兵牽制吐蕃。韋皋便命令大將董面力、張芬從西山出兵到達(dá)南道,攻破峨和城、通鶴軍。吐蕃的南道元帥論莽熱率兵前來援救,又被擊敗,被殺死殺傷了幾千人,焚毀了定廉城。一共鏟除堡柵五十余處,韋皋因功而晉封為檢校右仆射。韋皋又招降、安撫西山羌蠻的女、訶陵、白狗、逋阻、弱水、南水等八國的酋長,入朝進貢。
貞元十一年(795年)九月,韋皋被加授統(tǒng)押近界諸蠻、西山八國兼云南安撫使。
貞元十二年(796年)二月,就地加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貞元十三年(797年),收復(fù)巂州城。
貞元十六年(800年),韋皋派將領(lǐng)出兵,多次在黎州、巂州擊敗吐蕃的軍隊。吐蕃大怒,便進行大規(guī)模搜索、檢查,修筑堡壘,建造舟船,圖謀入侵,韋皋將其全都挫敗。這時吐蕃酋帥兼監(jiān)統(tǒng)曩貢、臘城等九地節(jié)度使嬰,籠官馬定德,以及他的八十七名大將率領(lǐng)整個部落前來投降。馬定德有謀略,熟知兵法和山川地形,吐蕃每次用兵,馬定德常常乘坐驛車前往計議軍事,吐蕃軍中諸將都向他稟報既定方案;至此,他才因騷擾邊境違犯律令,懼怕罪罰而歸順朝廷。
貞元十七年(801年),吐蕃在昆明城所管領(lǐng)的磨些蠻又有一千多戶投降。吐蕃的君長因其部眾潰散,便侵犯北方的靈州、朔州,攻陷麟州。德宗派遣使臣到成都府,命令韋皋出兵深入吐蕃境內(nèi)。韋皋便命令鎮(zhèn)靜軍使陳洎等率領(lǐng)一萬名士卒從三奇路出兵,令威戎軍使崔堯臣率一千名士卒從龍溪石門的路南出兵,維州、保州二州兵馬使仇冕及保州、霸州二州刺史董振等率二千士卒直趨吐蕃的維州城中,北路兵馬使邢王此等率四千人直趨吐蕃的棲雞、老翁城,都將高倜、王英俊率四千人進軍原松州,隴東兵馬使元膺的士卒八千人由南道的雅州、邛州、黎州、巂州一齊出擊。韋皋又命令鎮(zhèn)南軍使韋良金率領(lǐng)一千三百人后續(xù)跟進,雅州經(jīng)略使路惟明等率兵三千人直趨吐蕃的租、松等城,黎州經(jīng)略使王有道率軍二千人渡過大渡河,深入吐蕃境內(nèi),巂州經(jīng)略使陳孝陽、兵馬使何大海、韋義等,以及磨些蠻、東蠻二部落的酋長苴那時等的兵卒四千人進攻昆明城、諾濟城。從八月出兵入吐蕃,到十月?lián)羝仆罗婈犑f,攻下城邑七座、軍鎮(zhèn)五處,有民戶三千,生擒敵兵六千人,斬首萬余,于是進攻維州。援軍兩度來到,轉(zhuǎn)戰(zhàn)千里,吐蕃軍連連戰(zhàn)敗。這時吐蕃進犯靈州、朔州的部眾被調(diào)南下,吐蕃君主派遣論莽熱以內(nèi)大相之職兼任東境五道節(jié)度兵馬都群牧大使,率領(lǐng)各部族混編的隊伍十萬人來解救維州之圍。蜀州軍一萬名士卒占據(jù)險要設(shè)置伏兵以等待吐蕃軍,先派出一千人前去挑戰(zhàn)。論莽熱見我軍人少,便率領(lǐng)全軍追擊。我軍伏兵齊出,攻其不備,吶喊聲猶如驚雷,吐蕃軍不戰(zhàn)自潰,我軍生擒論莽熱,俘獲其十萬名士兵,殺死一半。這年十月,韋皋派人將論莽熱獻交朝廷,德宗數(shù)落他的罪狀,然而釋放了他,賜給他在崇仁里的府第一座。韋皋因戰(zhàn)功而加授檢校司徒,兼中書令,封南康郡王。
唐順宗即位后,加授韋皋檢校太尉。順宗長期患病,不能臨朝聽政,宦官李忠言、侍棋待詔王叔文、侍書待詔王伾等三人預(yù)干國家大政,大小事務(wù)均由他們隨心所欲地處理。韋皋便派度支副使劉辟私下拜謁王叔文說:“太尉派我向足下表示誠意,如果能夠使太尉總管劍南三川,必有重謝;如果不留意此事,也會有回報的?!蓖跏逦拇笈蛩銡⒘藙⒈僖跃嫘Хㄕ?,韋執(zhí)誼堅決勸止了他,劉辟便偷偷離去。韋皋知道王叔文不隨和人情,又知道他與韋執(zhí)誼有嫌隙,自認(rèn)為大臣可以議論國家大政方針,便上表請求皇太子監(jiān)國。又上書于皇太子。太子以優(yōu)寵的敕令答謝了韋皋。而裴均、嚴(yán)綬的箋表也接著送達(dá),從此政柄歸于太子,王伾、王叔文一黨全被驅(qū)逐。
同年,韋皋暴病而死,時年六十一歲,追贈太師,輟朝五日,謚號忠武。
韋皋的詩詞列表
-
唐代:韋皋
黃雀銜來已數(shù)春,別時留解贈佳人。
長江不見魚書至,為遣相思夢入秦。 -
唐代:韋皋
雨霽天池生意足,花間誰詠采蓮曲。舟浮十里芰荷香,
歌發(fā)一聲山水綠。春曖魚拋水面綸,晚晴鷺立波心玉。
扣舷歸載月黃昏,直至更深不假燭。 -
唐代:韋皋
腰間寶劍七星文,掌上彎弓掛六鈞。
箭發(fā)□云雙雁落,始知秦地有將軍。
韋皋詩詞名句
詩詞推薦
- 隱居墓明代:顧璘
- 寄謝云安知軍王端屯田宋代:趙抃
- 送劉道純宋代:黃庭堅
- 金城柳宋代:馬之純
- 題幼安濯足圖元代:胡天游
- 客舍寫懷呈王八丈侍郎五首 其四宋代:程俱
- 偶成 其三宋代:夏竦
- 方景賢宋景濂夜坐觀吳中雜詩遂及宣和博古圖為賦此元代:吳萊
- 贈潘守愚思質(zhì)昆弟 其四清代:羅有高
- 洗竹宋代:劉敞
- 游思庵宋代:趙蕃
- 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游泛因書示郡人唐代:朱慶馀
- 鷓鴣天 秋日黃山寫意:熊東遨
- 送周世寧還明代:韓邦靖
- 春夜溫故六言二十首宋代:劉克莊